上岸!一个都不能少!
他们
因为对学术的热爱而相聚
组成转化生教育种子选手团队
不仅全员保研梦校
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左右滑动查看团队成员信息
互相鼓励
一路陪伴
彼此成就
举杯,庆志同道合的相遇
由林泽楷、郑铭芳、李佳昕、霍姿园、潘镜伊五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曾获得第八届广东省“互联网+”产业赛道铜奖、广东省科技劳动教育暨信息素养大赛银奖、“挑战杯”二等奖等奖项。此外,还产出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本科生创新奖,成果上线华南师范大学虚拟仿真平台使用。
最初的组队想法来自霍姿园。作为班委,她敏锐地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邀请同专业的李佳昕、郑铭芳和林泽楷组队。在后续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课题还存在心理学领域的空白,于是邀请心理学院的潘镜伊加入,最终组成这支科研团队。
回忆从组队到现在的时间,林泽楷感叹团队的氛围永远那么温馨融洽。在面对科研课题的难关时,大家相互鼓励,一起直面难点、思考对策;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之外,大家一起去旅游散心,和老师一同摆弄咖啡机;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想法时,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他们因为对学术热忱的追求而走到一起,每一位成员都在感慨这一路上志同道合的缘分来之不易。
从课题到比赛
从失利到收获成就
一路的波折坎坷
所幸我们一直坚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转化生教育理论培训体系”是团队突破性的创新研究。所谓的转化生即问题学生,是指因家庭、学校、社会或自身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心理、行为和思想等方面发生偏离常态的学生。潘镜伊将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疗法”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团队由此搭建了一套完备的转化生教育理论培训体系。
理论成果的取得令大家都十分欣喜,大家同时也敏锐观察到如今教学信息化的趋势,希望将体系运用到实践,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VR实践系统培养使用者的教学能力,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实验的路径。同一时间段,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如火如荼进行着,大家希望能够以赛促落地,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一步孵化项目。但从科研课题到比赛项目的转变却并不容易,问题也随之而来。
内容上,项目需要重新构建框架体系,从原来的“转化生教育”拓展到“班主任培训”。其次,“转化生教育理论培训体系”由课题成果转化成比赛项目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成员们在备赛之余还要兼顾学业,时间十分紧迫。另外,“互联网+大赛”的商赛性质注定它对经济和技术板块的要求较高,这是团队成员较为陌生的领域,在将知识和科研体系往商业创业体系重构的过程中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使内容更加精进,团队利用师范生优势深入研究转化生教育实例,把框架体系的构建分多个阶段逐个攻破,以确保逻辑通顺、理论可行。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完善项目,大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牺牲休息时间,结束一天的课程后便马上聚在一起开会打磨。
为了弥补在经济和技术板块上的不足,团队不仅主动招揽更多相关专业的新鲜血液,积极去寻找各个领域的老师来指导,面对陌生的知识也会热情主动地学习求教,消化吸收各方老师的建议,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跨界融合,力求将项目打磨到最好。
与此同时,在备赛过程中,团队还需要将项目上传到华师虚拟平台,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拍摄出宣传视频,做到画面可视化,而这也是大家此前未曾接触过的。
为了拍摄出理想的宣传视频,大家非但没有畏难情绪,而是顶住压力,先是积极邀请新闻学和美术专业的同学帮忙,马不停蹄地招募演员、筹划剧本、租借拍摄场地,带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体验了一番片场打工的经历。最后的成片也不负大家的努力,效果极好,参与其中的老师同学都收获颇丰。
霍姿园回忆起那段备赛的时光坦言:“挫折肯定是有的。在项目初期我们心中的期待都比较大,但一开始拿的奖不是很符合我们的预期,落差比较大,在心理上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团队能够走出阴霾,继续完成项目,离不开指导老师的鼓励,更离不开伙伴的互相打气。大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积极调整心态,去体验深度研究的乐趣,重拾求知探索的初心去钻研。
工作之外,大家也常相约羽毛球场,松弛有度,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重新调整节奏,大家不再陷入先前比赛失利的沮丧,而是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项目的初衷本就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名利,而是真心希望能够给教育带来帮助。”
今年暑假,在团队一段时间的潜心孵化后,大家带着进一步完善,更加成熟的项目来到广东省科技劳动教育暨信息素养大赛。当大家全力以赴准备时,成员林泽楷却接到了梦校的夏令营时间与比赛时间“撞上”的消息。一边是可能影响未来的重大机会,一边是付出的心血、团队的荣誉,林泽楷感到焦虑与纠结。他向自己的母亲诉说这一苦恼时,母亲则耐心地开导他,与他一起分析利弊:“有舍才会有得,人生总没有办法两全其美。”
最终林泽楷也放弃了夏令营的机会,选择前往珠海与大家一起参赛,最后的结果也不辜负一路的努力,收获到的不仅是比赛的荣誉,更有深厚的友谊。林妈妈也为孩子的丰收感到欣慰:“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和学校老师对孩子成长的支持,也希望孩子将来有所建树后能够为整个社会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她希望团队的每一位孩子未来都能一直健康快乐,守好己心,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发光发热。
“转化生教育理论培训体系”项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在转化生的教育上教师受时空限制无法有效地进行演练这一困境。
他们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帮助到转化生教育,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去切实解决教育痛点。希望能够做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项目从最初理论上的研究,一步步走向落地,推广,不断被印证,不断被肯定,大家感慨:一路的坚持和付出是值得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淬炼了团队每一位成员永不言败、拼尽全力的精神,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为全员保研梦校提供条件,更开拓他们的人生格局。
感谢师恩
并肩前行
聚时成火,散是繁星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艺是团队的指导老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赵艺开始指导团队的一个契机。在此之后,赵艺指导成员们完成了一个个项目,带领大家领略科研的乐趣,营造温馨的团队氛围,大家都很亲切地称呼她为“赵妈”。而成员们也不负期待,总是给她带来超预期的惊喜。
成员间多样学科背景,跨学院进行共同合作的特点是她一直推崇的理念,大家合作互补,落实任务高效高质。在指导过程中,很多时候她只是给出一个框架,但大家就会利用寒暑假的大段时间去高效推进项目。赵艺对大家娴熟的时间把控能力与高效的合作效率大为赞赏。
在团队开展虚拟仿真项目时,尽管项目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零经验的大家却敢于直面挑战。项目的一个环节需要进行录制,大家不仅以极快的速度确定好了脚本,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校内优质演员,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确保录制顺利进行。成员们配合默契,整个录制过程有序推进,气氛融洽。无论是对团队成员还是演员们,都是一场无比愉悦的体验。
赵艺高度肯定了大家的能力和个性,她表示每一位成员“非常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希望,也非常符合国家的需求”。她相信大家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发展,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继续为梦想前行
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优秀的学业成绩,课题的顺利结项,所有成就的取得在大家看来,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合理的时间规划、积极的团队沟通和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人又没有三头六臂,我们没办法做到完全的平衡,只能提前规划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然后以最好的状态一件件去完成它们。”
提及保研和未来规划,大家认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尽管当下“内卷”的社会环境让很多人焦虑,许多同学在刚入学时便焦虑着未来的出路,将自己固化。但大家却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慢慢探索,不能立刻得出答案的过程。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读研还是就业,都不应该是目的,而是结果,不能以结果为导向,而是以学业为根本,在大一大二抓好绩点的基础上再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不管是参加竞赛还是其他,都不要抱着太功利的心态去看待它,只要尽力去做了,哪怕结果不理想却也收获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潘镜伊认为:“无论就业还是升学,我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大可以先努力,先学好本专业的基本功,先去做想做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再去慢慢地充实自己。等到某天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也探索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个方面,这时候不管是继续读书深造还是走入职场都是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选择。”
大学是一条需要我们摸索着淌过去的小溪,并不只有一条过河路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赛道。不给人生设限,寻求自己的多面性,享受探索的过程。这是这支科研团队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也是他们为自己的多彩人生所写下的生动注脚。
他们从华师启航
即将各奔远方
这份宝贵的情谊却会永存
愿他们前程似锦
也愿每一位华师学子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点击下方小程序
#往期回顾#
采写丨欧阳颖 叶子诚
郑嘉晨 麦文杰 李一涵
摄影丨林僖 陈曦 苏诗淇罗晟文 杨涵 苏比 刘晓晴制图丨梁小雨 黎雯雯执行编辑丨邱嘉瑶 叶琪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终审丨陈正宏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